当前位置:

走进赣南、闽西

来源:未知 作者:谢文建 编辑:张扬 2013-03-25 00:14:59
—分享—

副标题:

精心策划、向往许久的走进赣南、闽西摄影创作采风“苏区”行,终于在国庆长假第二天从衡阳激情出发了。我们一行30余名摄影爱好者,沿着风景如画的衡炎高速、罗霄山脉,一路高唱“红色歌曲”,下午四时就到达了历史悠久的国家级文化名城---江西赣州市。

  踏上古赣州那延绵起伏的北宋城墙,触摸那青灰粗糙的城砖,深感这座城市历史的久远与文化的厚重。赣州古城三面环水,炮台易守难攻,当年太平军两次、苏区红军六次攻城,都无法攻破。站在龟角尾公园,只见一清一浊的章江和贡江在此汇合成千里赣江,浩浩荡荡,流向天际。岸边古榕参天,楼亭对峙,游人如织。登上高大雄伟的八镜台城楼,凭栏眺望,美景尽收眼底,不由心旷神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游完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的“通天岩”景区后,我们便离开赣州,直奔于都县城。1934年10月,中央苏区8.6万红军主力就是从于都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从此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途。我们入住的是银星商务宾馆,条件和环境都不错,而标准间房价却只有80元,大家纷纷感叹:“苏区人民实在是好!”。

  翌日凌晨五点,大家就兴奋地爬起床,跑到于都河边拍摄日出。尤其是在“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里创作时,大家抚今追昔,赞叹不已。仰望那刻有“长征从于都出发”七个鲜红大字的双帆远航造型的纪念碑,赞叹着周恩来总理“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那发自肺腑的感慨,尤其是站在杨成武将军题写在于都河边的“长征渡口”石刻旁,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于都人民架浮桥,打火把,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的情景。在敬仰中,不少协会成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十送红军》......

  中午时分,我们赶到瑞金沙洲坝,在路边一家名叫“粒粒香”的农家饭庄就餐。我跟饭店老板介绍:“我们是湖南的,是毛主席家乡的,你炒菜要辣一点”。

  那老板笑着说:“我们也是毛主席家乡的呀”!

  我惊问:“你也是湖南的?”。

  那个随和的中年老板笑呵呵地反问我:“毛主席不是从我们瑞金开始当主席的吗?”说完,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确实,就是在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从此“毛主席”这个神圣的名词一直称呼至今。而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就有11万人参加红军,有5万多人为革命英勇捐躯,其中有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真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在沙洲坝“红井”,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争先恐后地品尝甘甜的井水,一批接一批地在“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前留影,可见全国人民永远在缅怀和感激伟大领袖毛主席!

  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又去了叶坪革命旧址群。在游览采风中,革命先辈们当年办公场地之简陋,生活条件之艰苦,老百姓对红军之拥戴,让我们感慨不已。当年的红军纪念塔、红军亭、中华苏维埃大礼堂和苏区中央局等许多房子,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撤离后,都被国民党烧毁了,现在展现给大家的都是解放后根据原貌重建的。最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现场感受当年扩红参军、活捉张辉瓒公审大会和召开“一苏大”的情景。在高亢的《国际歌》中,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跟着振臂高呼:“红军万岁”、“中华苏维埃万岁”,仿佛一下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红色岁月……

  意犹未尽中,我们赶往瑞金城东罗汉岩风景区创作采风。罗汉岩集雄、奇、秀于一身,那悬崖峭壁望而生畏,奇峰怪石拔地而起,山水相依,碧潭似镜。特别是高耸雄长的石壁,宛如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巨轮,横卧在群山绿树之中;马尾大的飞瀑,从岩顶凌空倾泻,积聚成潭。比较经典的还有蜡烛峰、神龟出水、千丈崖、剑门和陡峭悬空、阴暗狭窄的一线天景区,使大家体验并拍摄了许多与红色景观截然不同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丽丹霞风光。

  在去福建龙岩的途中,我们特地绕道去上杭县拜谒“古田会议旧址”。只见开阔平整的稻田尽头,一栋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农家祠堂依山而建,古树参天、森林茂密的掩映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十分耀眼。1929年12月,朱毛红军从井冈山下来,就是在这个“廖家祠堂”里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也是在古田,毛主席深刻阐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道理。

  离开古田,我们抵达“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一路上,圆形、方形的土楼像蘑菇、像飞碟,或拔地而起,或凌空而降,连绵山谷,星罗棋布。数百年来,每栋土楼都住有十几户、几十户人家,他们朝夕相处,和睦共居,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

  进入湖坑镇洪坑村“振成楼”,立即就能感觉到历史的沉淀和温馨的氛围。在土楼里,我们与今年春节给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定土楼时作讲解的楼主林日耕邂逅,通过交流、联系,摄影协会所有人员晚上入住在振成楼第二圈的三楼和四楼。由于住所已定,我们在洪坑村和高头乡高北村进行了一天一夜的创作采风,把土楼的夜景、全貌、结构和居民生活、周边风光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了解。特别是高北村土楼王“承启楼”那“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的建筑风格和巧夺天工让我们惊叹不已,相机快门几乎没有停顿。

  最后一天,我们奔驰四百多公里返回革命圣地井冈山。在茨坪“井冈山烈士陵园”里,遇到三个江苏游客请武警战士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所有游客自动让道,在肃穆的乐曲声中庄重地目送他们徐徐前行。我们队伍中的几个小朋友也紧跟其后,一同向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纪念碑三鞠躬,让人为之动容。在茅坪八角楼上,我特地坐到主席曾经坐过的办公桌前,手捧《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著作,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八角楼上清油灯光彻夜通明,看到了毛主席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睿智与胆魄。那微弱灯光,穿透茫茫黑夜,成为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万丈光芒。

  短短六天的赣南、闽西之行,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的魅力,创作出了不少精美作品。尤为可贵的是,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净化,更加直观地感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在当今时代,革命先辈那坚定的信念,敢于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更需要继承,永远值得弘扬!(谢文建写于2010年10月15日)

来源:未知

作者:谢文建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