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6月6日上午,群文之家——群文讲坛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衡阳保卫战史实专题讲座开讲。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马汉钦,当日上午在衡阳市群众艺术馆,开讲“衡阳保卫战”。用全新的视角,还原了中国守军悲壮的抗战场面,也真实地反映了衡阳军民共同抗日的英雄气概。
一上台,马汉钦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衡阳保卫战发生的背景、备战、鏖战、结局、地位和意义等六个方面,还原了抗日守军悲壮的场面。他说,衡阳之役,以区区1.5万疲惫之师毙伤日军近8万,是抗战八年敌我伤亡比例最大的战役,也是正面交战时间最久的城市保卫战。这一仗的影响,震动了日本朝野,直接促使东条英机内阁为之下台,极大的阻碍了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并在全球反法西斯战场节节胜利、中国战场却一溃千里的情况下,极大的挽回了中国的颜面。 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衡阳也因此战成为了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马汉钦还提到,在战争中,军长方先觉的争议最大,有人认为他叛国投敌,但也有人认为他投降是缓兵之计。两种争议中,马汉钦选择后者。他认为,方先觉之所以选择投降,一方面是由于弹尽粮绝,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守军伤兵和全城百姓。这体现在他提出的七项条件中,他提出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予人道待遇,虽说日军都予以拒绝,日军在进城后,并没有施行如同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般兽行,方先觉选择投降日军,应该得到衡阳人民的尊重。
来源:衡阳新闻网
作者:陆星霖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