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谭绩)
补锅,也叫镥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有一批活跃在衡南各乡镇之间补锅的民间艺人,通过民间艺人的冶炼、锤打、修补,对破炊具进行修复,从而使破烂的器具达到重新使用的目的,因而,补锅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那艰苦的年代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镥锅的人造了孽,天光走到黑。别人都说你赚了钱,哪知道你镥锅真可怜。”这首民间歌谣是对补锅艺人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补锅的艺人行踪不定,生意不可预定,食宿不可按时,一天之内,饿着肚子,走遍三村四乡,做不成一两桩生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补锅的艺人必须通过走村串乡才能揽到修补的活儿。艺人只有在起炉时才能坐下来,在屋檐下,大路旁,人家的堂屋里,一切可以架炉子摆风箱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镥锅。扯炉的盯着炉子,一个劲儿把风箱拉得呼呼响,“补锅的徒弟,扯炉的师傅”,意思是说风箱拉得好,补锅师傅才做得顺手。
补锅匠讲究“不起炉不吃饭”,同行之间不抢生意,一旦相遇,后到的自动走开,如果是合伙做生意,就要平分收入。这些都是行内默认的规矩。
据县志、乡志记载及补锅匠的讲述,民国二十七年,贺天申、胡克喜、贺朱仔、刘顺连等人经湖南省政府核准备案,在长沙成立“湖南省镥锅业职业工会”,向从业者发放铜制牌照,作为补锅匠入会及准予营业的依据,对无牌照者则予以取缔营业资格的处罚。
民国三十年,刘顺连、刘乾三、彭雪元、谭连生等人在首团刘家祠成立“茶陵镥锅业同业工会”,重订章程,另铸铜牌招纳会员入会,希望通过工会团体的力量确保自身利益和安全。这个工会后来因为派系斗争于民国三十五年自行解散。
一、 补锅所需的材料
铁砧、铁、铁锤、钢、风箱、煤或者木炭、稀泥。
二、 补锅工艺
补锅有冷补、热补两大技术体系。
用一种特制的金属长条塞进孔隙,然后在两端敲打,把孔隙填实,再敲打至紧密、牢固、平整,这是冷补。
在衡南走村串乡的补锅匠大多采用的是热补技术,补锅所用的材料是铁水,有一个熔铁成水,再用铁水把孔隙补实,把铁块与铁块熔接在一起的过程。
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补锅匠拉扯风箱使火炉的温度提高到极点从而使铁块熔化、用竹筒固定要补的东西,用稀泥糊镥疤,这样才使被补的炊具完好如初,从而可以重新使用。
三、 补锅的传承状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式环保节能的炊具开始广泛进入家庭,传统的铁制炊具用品已不再被老百姓青睐,逐渐不再使用,补锅匠也就跟着渐渐失去行业市场,淡出人们的生活。补锅技艺濒临失传。
作者:谭绩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