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片片棕叶编出“动物世界”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许珂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2017-05-08 14:46:15
—分享—

  ■本报记者 许 珂

  “你看,那是螳螂不?太可爱啦!”近日,在平湖公园附近的草坪上,几个孩子围着一个老年人,欣喜地喊。

  记者好奇地凑上前,只见草坪上果然有只碧绿的“螳螂”,其翅膀微张,纤细的腿和触须均清晰可见。不过,这只“螳螂”还是有所不同,仔细一看,背上似乎多出了一根绿色的线,孩子们一扯线,“螳螂”便活蹦乱跳。

  原来,这是一只用棕榈叶编成的螳螂,它出自于不远处一位老人之手。只见这位老人手执几片棕榈叶,仅仅通过撕、拉、绕、穿等简单动作,就编织出别致的螳螂、蚂蚱、蝴蝶、孔雀等昆虫和动物造型。

  偶然与棕编结缘,带着手艺走过10多座城市

  说起与棕编的结缘,今年62岁的王顺发告诉记者,他是衡南县冠市人,以前就在家里做做农活。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来市区找工作,看到一个小摊前围满了人,出于好奇,便也挤了进去,看见一位老人双手并用,扯、拉、叠、剪、插……不出两三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蚱蜢就出现在人们眼前,引得围观的人群无不拍手叫绝。

  看着此景,王顺发当场就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我当时想要这位老人收我为徒,但是他却不愿意外传。为了学会这门技艺,我连续一个星期都来到他的小摊前,找机会观察他的手法和门道。”也许是正值壮年的王顺发接受能力还不错,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回家反复研究,便摸索出了棕编这门技艺的基本功。

  一直坐在旁边的王顺发的妻子告诉记者,那时候,丈夫对编动物可着迷了。白天在工厂上班没时间,就晚上花上好几个小时去观察动物,逮只蜻蜓、蚂蚁,都要拿放大镜琢磨半天。

  “有时候编出来会感觉不像,要几经修改。”王顺发回忆道,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动,他经常跑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动物的外观和形态。有了之前的编织基础,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一年后,他就能熟练地编织诸如小鸟、公鸡、蜻蜓、蝴蝶等各种小动物、小昆虫,样样细致精巧。

  王顺发告诉记者,起初,他仅仅只是编着好玩,并没有想过以此为生。可是过了4、5年,厂子的效益越来越不好,他索性辞职,带着个装满棕榈叶的提包和一些简单工具,就在城市公园、街头巷尾、学校附近等地方,随便找个空地坐下,现编现卖。“那时候,生意还行,一天下来就能卖出10多个,工作四五个小时就能获利。”

  大约在衡阳街头做了一年半时间的生意,王顺发只身一人先后去过长沙、株洲、郴州、广州、上海等10多个城市,走到哪就将手艺带到哪。

  可叹手艺无人继承,希望碰到“有缘人”

  “别看棕榈叶编织用材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整个制作过程中要结合很多不同的编织技巧,编成一件作品快的两三分钟,慢的则要花上几个小时。比如说,编一个青蛙就有不同的形态,有蹲坐的,有跳跃的,有游泳的,这些在编织手法上都要区别开来。”王顺发一边说一边做。

  记者在王顺发的摊位前注意到,这些棕编作品颜色各有不同,有浅黄的,也有翠绿的。经介绍才知道,浅黄色的作品是用烘干过的棕榈叶编织的,因为脱干了水分,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而翠绿色的是新鲜叶子编成,虽然好看,但“寿命”只有数月时间。

  王顺发说,传统的棕编是用新鲜棕榈叶为原材料进行编织的。但是这样编织的作品往往会变形,使得作品毫无收藏价值。所以,他对棕编的材料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新。在编织一些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时多数是用新鲜棕榈叶,这样使作品更加逼真、更加富有生命力。而编织牛、马、孔雀等较大型兽禽类动物时,则用老棕榈叶和嫩棕榈叶混搭来表现纹理,好让工艺品不易变形、腐坏。

  在与王顺发的闲聊中,记者得知,为了不让辛苦坚持下来的手艺失传,他曾试着让自己的儿子来学习这门手艺。可儿子应付他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

  然而,王顺发却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告诉记者,做棕编是个累活,工序多,考验人的耐性和毅力,很多年轻人都不感兴趣。但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棕编应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

  他如今并没有以棕编为生,摆摊只是为了想遇到一个“有缘人”,能传承这门手艺。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许珂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