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与衡东县霞流公社中学15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三次高考。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各级领导看得很重,到处都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豪情满怀,拼命拥挤在高考这条“独木桥”上。
高考前,不时有领导来到学校,一切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全面复习“地毯式”轰炸,查缺补漏“精确指导”。老师们加班加点,备教案、刻蜡纸、油印高考复习资料,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同学们记单词、背古诗、写作文、演算数学题,一个个忙得昏天黑地,就像长跑了一段路程之后,乏力得支持不住。1978年,在霞流公社中学考场,栗木乡一位13岁的农家弟子考上了重庆大学,让莘莘学子信心倍增,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定不负众望,把耽误的青春补回来!”
记得高考前一周,班主任给我们作战前动员:“人生难得几回搏!高考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关键时候,大家不必紧张,对待试题,冷静乐观;对待考试,认真自信。成功之路,始于脚下。从今天开始,特放假一周,大家可以放松放松。下周一你们自行坐火车赶到衡山火车站,走到新塘区八井田中学参加高考。要提早一天熟悉考场。每人带10元钱,5斤粮票。”
老师一番话抑扬顿挫,让我懵懂的青春有了亮点。那年,我还不到15岁,像个“百步大王”,只在霞流公社范围内打转转,从没坐过火车,也不知衡山火车站在哪里,更不知八井田中学在哪个方位。不管那么多,车到山前必有路,反正自己认得字,何况嘴巴可以问出一条路来。
回到家,参加生产队劳动,那天,一位堂嫂一本正经示范着锄草皮的动作:“双脚叉开,双手用劲,锄头要玩得轻飘飘,这样,锄出来的草皮才薄。”我认真学习,稍不注意,一锄头飘到了左脚上,鲜血直流,没有包扎,撒泡尿到脚上就算消了炎,走回家一步一跛,没当作一回事。老师说,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如今脚出了问题,“千里之行”却还没有开始。
父亲问:“怎么了?”我回答:“被铁蛇咬了。”
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白了我一眼。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在责怪我丢人现眼,他是恨铁不成钢呀!
父母一字不识,对在农村伤点皮肉习以为常,不会请人包扎,也不会吃药,更不会打破伤风针。
全家最伤脑筋最发愁的是5斤粮票。
我家祖祖辈辈没有吃国家粮的,粮票从何而来呢?父亲借过几个屋场,总算从一个“半边户”家中弄来5斤粮票,欣喜若狂,他庆幸自己“一跑走红”,加上我在搞劳动时“中了彩”,认定这次考试有个好兆头。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我咬着牙在煤油灯下坚持一个星期,每晚不到十二点不睡觉,每每解完一道题,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痛快和欢愉。是呀!人生难得几回搏!成功的大门似乎正在向我敞开。
高考前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我打着赤脚沿着一条弯弯山路,一步一跛离开了白衣港,平时健步如飞的我行走得十分艰难,不到一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两小时。上了火车,经过老霞流、 河车站,火车钻进一个地道后,便到了衡山火车站。下了火车,一打听,新塘区八井田中学还有3公里。
我硬着头皮,顶着烈日,忍着剧痛一跛一跛往前走,走一步,痛一步,左脚因剧烈运动,伤口化了脓,等走到学校,夜幕降临了。
匆匆报完到,吃了晚饭,看罢考场,我来到井边洗刷,用冰凉的井水清洗伤口,舒坦惬意。
次日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映红了远山近树、村寨农舍。
八井田中学四面环山,满眼绿色,清幽宁静,高雅绝俗,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开饭了——”几声口哨声响过,我跛着脚奔向食堂,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咸菜,早餐咽了半天,才将馒头咽下去。我不知道是怎么进的考场,也不知是怎么做的试卷,两个多小时一晃而过,只知道考场的电风扇转个不停,考场鸦雀无声,只有监考老师走动的身影。我充满激情地做着试卷,高考作文题是改写《陈伊玲的故事》,前面考的是给文字加标点符号,填空,改病句,文言文翻译,记得当时考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古诗是王维写的,我没学过,诗句是错乱的,我只是根据诗的韵律进行排列,居然蒙混过关。语文考试可以,估计80分不成问题。
紧接着考的是数学、政治,自我感觉还行。到了最后考物理、化学、英语,越考越难,试卷上的题目几乎没学过,我的头脑一片空白。好在英语考试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当年,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到了高中二年级,整本整本的物理、化学书,老师基本没翻动,要求学生自学。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先前教的是初中,后来要求公社办高中班,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他们对高中课本没有接触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精力不集中,我的左脚化脓浮肿,影响考试。在几位同学鼓动下,最后一门考试,我提前一小时交卷,打道回府。事关前途和命运浓缩着十年梦想的三天,在紧张的六门考试中就这样一闪而过。
走出考场就没抱任何希望,也没去学校咨询高考结果,甚至连高中毕业证也缺乏勇气去学校拿。回到乡下,与一班同龄人在田野摸爬滚打,出集体工,居然找到了一种解脱和轻松。后来,邻村赵生平同学告诉我:“霞流中学高考全军覆没,连中专生也没考上一个。中专录取分数线是243分,你、我都只有241分。”
我不由发出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不管怎样,我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了,决不后悔。毕竟,我参加了改革开放的第三次高考,使我的人生更充实,更豁达,更有况味,我在跌倒和爬起之间学会了坚强。高考没有失败、绝望、颓废和不知所措,却带给我一些教训和深深的思考,人生能有几回搏,条条大道通罗马。为理想而拼搏的过程,其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本身。
据马国川、赵学勤所著的《高考年轮》中披露:1979年高考,汹涌如潮的报考大军不亚于前两届,全国近470万人报考,600多所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27万多人,录取比例为5.74%。
作者:成新平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