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泉文艺丨扶贫故事】幸福的笑脸是乡村最美的风景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贺成授 编辑:胡君 2020-06-08 09:09:16
—分享—

f048e23a-f24a-4b28-b3e2-f5fae57da40b.jpg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和煦的风轻轻吹过,那些浸染了春天的花朵,在阳光下姹紫嫣红。有多少人,执着如我,等待这一场花开?前行的脚步随着季节跨过了初夏的门槛。树的倩影,田野的妆容,远山的轮廓,把夏的风情徐徐拉开。

硫市镇荣华村,省级贫困村。2017年春,我被组织安排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当初我还把荣华与“富贵”联想在一起,然而,联想,常常被某种真相所篡改。通过村支书的介绍,该村比我想像中更贫穷,可谓“三无村”:无自然条件优势,无特色产业,无致富能人。一瞬间,责任、压力和担忧无不袭来,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扶贫工作又是第一次,于是严重怀疑自己能否信任这项工作,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驻村第一夜,我的视线不经意从字里行间移至村部的窗外,对面的村庄,灯光层次分明。有的灯火通明,有的灯光安宁如佛,还有一些窗户与黑暗为伴。这是离我最近的夜空。浩瀚的天穹,星光点点。这又是离我最远的人间,仿佛远在天边。这种感觉,让我在这里第一次读懂了习主席“精准扶贫”的精确论述。即“三个精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更要为之。面对陌生的扶贫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我向单位领导请教,向有经验的朋友请教。“驻村队员不但要进村、驻村,还要与村民同行。”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顺着“与村民同行”这一思路,我把帮扶的起点定在识人、识事、识村情上。

摸清实情,建立台账,夯实基础,因户施策。一边学习扶贫政策,一边走访调查。“王叔,早啊!今天这么开心,一定有什么喜事吧?”“刘大妈,您这菜长得真好!给我透露下秘诀呗!”⋯⋯起初念着“台词”和村民们“尬聊”,慢慢地话题自然了,关系熟了,村情摸实了。扶贫政策熟悉了,工作方向清楚了。短短两个星期,我跑完了全村36个村民小组,776户,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54人。 走访中,我发现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能、缺劳动力、缺资金等。大部分贫困家庭靠春耕秋收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还有的因愚致贫,因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导致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甚至沉迷赌博,造成家里一贫如洗。我明白,桌子上厚厚的档案就像一册沧桑的“旧书”,书中蕴含着许多伤感的人生故事。

王春,44岁,因患尿毒症多年,儿子、女儿在校读书,仅靠妻子一人撑起这个贫寒的家。第一次走访时,他和妻子愁眉苦脸,期望走出困境的眼神久久地望着我。针对他家的情况,我与工作队制定了一个帮扶措施。一是按政策给予享受医疗保障;二是按规定享受教育补助;三是给予委托产业帮扶;四是支持产业发展,即送上羊仔、鸡苗,让他发展庭院养殖;五是给予产业奖补。通过以上帮扶措施,2019年已成功脱贫,人均纯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达到11000多元。现在去他家走访,全家人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谢的话语不离口。去年春节放假前夕,他冒着寒风,走上3公里来到村部找到我,就是为了送上两只鸡要来感谢我,我再三婉拒,他坚决要让我收下,让我非常感动,我只好收下了。事后我把两只鸡款由村支书交给了他妻子。

刘太吉,68岁,儿女早年夭折,现与妻生活。去年烧柴火煮饭,不小心,一场大火把家烧成灰烬。我们得知后,立即妥善安置,并马上为他筹集资金建起了新房,同时为他申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便入住了新房。我还发动工作队和村干部捐款,配齐家具、家电以及生活用品。入住前一天,他特意找人写了一副对联:“感恩政府重建美丽新家,情满党委关爱幸福生活。”并买了一封鞭炮,还邀请了亲戚前来祝贺!在新房前拉着我们与他们合影,留下幸福的笑容。

这几年穿梭在扶贫路上,我还经常遇到一些让人心酸的事。

蒋训喜,一位80多岁的五保户,患有严重眼障,背部脊柱弓成90度,行走非常艰难,生活也难以自理。扶贫第一年就解决了他该享受的政策。并且逢年过节,我个人都会给他点慰问金,他也仿佛觉得是亲人回家了,非常热情,总说要留我在他家吃顿饭,当要离开他家的时候,老人眼神中便流露出留恋、难舍的神情,每次都要送我出门很远。看着他那佝偻的背影,我每次既感动又心酸得落泪。

蒋华,65岁,一家三口在2017年已经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本村有个公共水井,距他家距离也只有50米左右,当时他也为党和政府考虑,主动放弃打水井的申请,每天都到水井取水用。今年3月脱贫攻坚“回头看”自查自纠时,我与村干部通过上门走访,发现其本人年龄逐渐增大,并且又有高血压病,再这样去公共水井取水实在不方便,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通过商量,立即安排打井队给他家打口水井。他非常感动,一再对我们工作队员说:“政府不仅为我建了新房,还为我打水井,太感谢党和政府哒!”我告诉他:“不仅要给你打好井,还要通过水泵把水直接接到你家,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蒋华久久地看着我,眼睛里有感动的泪花在闪烁。

感动的故事有很多,心酸的故事也有很多。每次走访离开贫困家庭时,都有一些贫困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看着他们真诚的面孔、恳切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听着他们亲切纯朴的话语,我感受到百姓的可亲可爱,也看到了他们渴望尽快脱贫致富的心情。我被他们的质朴、善良、真情深深感动。而我也在扶贫工作中禁不自禁地带上同样的质朴情怀,情为他们系,心为他们牵。

三年帮扶,5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增加到8000元。54户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教育及安全饮水都得到保障。2018年成功摘下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底顺利通过省级扶贫工作大检查。并对扶贫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荣华村与三年前相比,变化很大,这些变化是看得见、听得到的。“七大工程”方面,先后筹资500余万元,改扩宽村道9公里,硬化组道10公里。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5公里。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彻底解决。三年来,易地扶贫搬迁9户,危房改造11户,打水井20口⋯⋯ 产业扶贫实行“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已经成功种植油茶260亩,优质稻500亩,棉花200亩。60千瓦光伏发电已经并网发电。每年筹资10余万元,免费给贫困户发放羊、猪、鸡苗等,让家家户户发展庭院养殖。

村部旁边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洋楼中每户贫困户家,崭新的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每人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的笑容。只要你一问,他们会告诉你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如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小孩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补贴;看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帐,免费体检;低保兜底、特困供养等等。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一次,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拉家常,讲政策,定措施,逢年过节还送礼物和慰问金⋯⋯

几年来,伴着晨曦而出,披星戴月而归。历经春忙,越过夏暑,数落秋华,凛冽寒冬。在多少个寒冷的冬天,在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在多少个“5+2”、“白+黑”的努力中,期待一场春暖花开。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一场高于春天的花开,终于来了。这个等待的过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如此美丽,又让我心醉。岁月不老,心亦不老。只要生命还在,就要努力前行,就要用心去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让村民拥有信心。用他们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打开小康的大门。我喜欢看那一张张映着阳光的笑脸,在党的春风中荡漾幸福的模样。那些温存于心中的感动,缠绕于灵魂的执着,都是人生不改的本色。这一路上的扶贫攻坚战,从春雨绵绵中走来,从烈日高阳里走来,从深秋隆冬里走来,从灯火阑珊里走来。走进2020年,走进春天的怀抱里,走进脱贫致富春天的繁花盛开中。

日历一页一页翻过,扶贫的脚步跟随季节靠近了仲夏的身旁。夏的风情愈来愈清晰,我懂得了付出与坚守的真实涵义。那些放射黄金色的光芒,那一道道充满阳光的道路,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小康之路——是我在这个春天前行的方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你们幸福的笑脸,就是乡村最美的风景!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贺成授

编辑:胡君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