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凤
蒙蒙亮,有些许殷红,喇叭堰村笼罩在晨曦中。鸽子的叫声由远而近,好像在呼朋引伴。鸟儿们高歌长鸣,时而清越,时而聒噪。一会儿,又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马路边有一栋房屋,两层半,外墙壁雪白,显得格外洁净。屋旁栽有月季花,花朵大而艳,白的,粉的,红的,一蓬蓬绽放,花的香气在屋檐下飘荡。
“三宝,饭菜已经热好了。”妻子在堂屋里喊道。
五点多钟,刘三宝在啁啾的鸟鸣声中醒来。围绕着菜园走了几圈,妻子的早餐就弄好了。
一缕斜阳微笑着映出地平线。刘三宝开着拖拉机,从家门口的沥青路出发。路边的鲜花早已醒来,夹竹桃也点头示意。
“爸爸,这几天是高温天气,你在家里多休息一下。”大女儿打来电话叮嘱。
这个时候,刘三宝的心中升起一丝柔情。他拉好手刹,停在路边,满脸笑容地说:“出一身汗,回到家冲个凉,再休息一下,很舒服的。”
太阳从东边升起,周围染上了一片金黄。刘三宝看着路边的丛丛树木,思绪回到了十年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总觉得心慌心疼,去医院检查,说是心肌梗塞,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他沿着泥巴路走,那条路显得特别漫长。他反而平静了,不是说无忧无惧,只是满足于自己走过的时光。妻子神情恍惚,依旧操持家务,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悲伤不溢于面。姐姐和妹妹也来了。她们哭成了泪人儿。刘三宝是家中唯一的刘氏男人,是顶梁柱,是主心骨,如今摊上了病,怎不让她们惶惶然?女人也是坚强的,她们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又到处借钱,下了决心,砸锅卖铁也要凑钱给他做手术。来到湘雅医院,大女儿日夜陪护着他。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再次回到家,他既欣喜,又对妻子感到抱歉:“家里欠了一身债,小女儿还在上学,我又不能外出打工。你跟着我受苦了。”妻子不觉得遗憾,活着就好,反复地说,有你在身边就不苦了。
拖拉机经过村头大门,门牌上“喇叭堰村欢迎您”几个字赫然在目。去年,喇叭堰村获评2019年度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名曰喇叭堰村,不是有一个喇叭样的堰。它是老地名,原由是这样的。上有大型水库,放水时,几个拢口的水流汇聚成一条堰,水声又响,嘟嘟嘟,叭叭叭,如同鼓声响起,如同吹喇叭一样。堰不远处是村庄,村庄以此命名。后来流传一句话,吹得响的喇叭堰。
转过弯,来到三宝油茶园。他的车速自然放缓些。路旁的荆条花开,紫色的花很小,密布在枝条上,随风摇曳。毛绒绒的狗尾巴草飘飘摇摇,又点点头,仿佛认识刘三宝似的。这一片山头,栽有20多亩油茶,郁郁葱葱。这是他的油茶园。他想起几年前的那天晚上,罗学宋来到他的家里,和他深谈了一番:“油茶林是传统产业,你也来种植油茶。只要种下去就会结茶果,有茶果就会产茶油,出效益。一次种植可以收获几十年。”大病愈后,他干不得重活,在家里务农,帮妻子去田边看水,在鱼塘边割草喂鱼。三年后,精准扶贫来了。他没哭穷叫苦,而是勤勤恳恳,村干部怎么能不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知道,油茶好处多,价值高,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列车是一件好事。不过,还是有点迟疑。怎样选地、选树苗?去哪里找来深耕翻土的劳动力?
罗学宋一一释疑:“村里会送来树苗,都是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我们采取互助方式,发动党员帮助栽种,你做好地块的后期管理就行了。”种油茶树短时间不会有收益,但是有了树苗和技术上的指导,又有罗学宋的鼓励,刘三宝好像吃了定心丸。他想,人总不能因为一次疾病就穷一辈子吧。政府主导我们发展油茶产业,也是为了我们好,还有补贴,就算不挣钱,村里的环境也改变了。他下定决心种植油茶。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过了几年,树苗已成林。开花,结茶果。油茶籽慢慢长大,由青变青紫色,逐渐果满枝头。这片油茶林,没有其他树木共生,生长好,产量大。到了秋末冬初,摘茶籽,榨茶油。他真心喜欢这块紫色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油茶园。他向阳孝林分享种植油茶的心得,不长草的紫色土种出来的茶果,出油率极高,特别是一根草都不长的紫色土,真神奇;长了草的紫色土种出来的茶果,出油率反而低些。阳孝林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2016年,他顺利脱了贫。
扶贫工作队来了,带来了技术,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新的思想,刘三宝的生活条件改变了。一种美好如约而至,仿若一种柳暗花明的风景,它是脱贫致富的信念。当然,他不努力,脱不了贫,也还不了债。是什么样的内生动力激励着喇叭堰村人苦干实干,脱贫致富?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太阳开始升高了,一束束阳光从山头射出,挂满树枝,又慢慢移动。树上的蝉叫得响亮,他睁大眼睛看着那只蝉,只见“嗖”地一声,它又飞走了。马上要到罐子厂组。远远望去,蓝天悠悠,白云朵朵。红瓦黛瓦白墙的房子整齐漂亮,卧在群山之怀抱。绿树浓荫蔽日,仿佛农田、果园、池塘也被染成了绿色,这不逊于陆游走过的山西村。
“三宝又开始工作了。”罗奶奶提着垃圾袋走过来,笑起来露出一颗大门牙。她90岁左右,瘦瘦的,精神矍铄。罐子厂靠近耒水,水质特别好,氧离子密度高,村里的长寿老人也多。
“已经清理了一个组。上午要凉快些。” 刘三宝顶着鸭嘴帽,戴着手套,长长的袖筒遮住了双臂,脚上穿着一双雨鞋。他接过罗奶奶手中的垃圾,倒进车里。
家家户户有垃圾桶,绝大多数村民做到了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成了喇叭堰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刘三保把可回收物品装好袋,送到村回收站,把不可回收垃圾铲到车上,运到垃圾场。这是他每天要做的事。他忙活着,思绪又飘到六年前。那会儿,喇叭堰村的环境整治掀起了一股热潮。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习惯由来已久,或倒在家门口,或往远一点的塘边堆。不管是陈年旧账,还是今夜星辰,宅前屋后的环境需想尽一切办法整治。村民众说纷纭,歪道理一箩筐。“这是我屋里的事,垃圾爱有不有。”“祖祖辈辈都这么做的,怎么我们这辈人就不能做了。”想要改变村民几辈子的生活习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里分片设立了垃圾集中填埋点,建立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又给每户发放一个两分类垃圾桶,所有的生活垃圾从此必须放入垃圾桶内。村干部和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这家做通了,那家做不通。来来去去,无数个回合。刚开始,有一半的村民按规定将垃圾投放在桶里。家里干净了,门前屋后也干净了,看着顺眼舒服了。慢慢地,所有村民全部按规定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内。以前乱扔污物垃圾的陋习改了,整个喇叭堰村里里外外换上了新装,美如桃花源。家家户户门前有果树,院里有小花园小菜园。菜园一畦一畦的,丝瓜花南瓜花朝上舒展,好像哈哈大笑。村民们喜笑颜开。
村里安排专人清运垃圾。刘三宝开了几十年的农用车,又有一辆现成的拖拉机。他毛遂自荐了。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把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家家房前屋后栽树种花,全村干净,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也要换身新衣服一样,干干净净。刘三宝笑容灿烂,接着说,我会及时清运垃圾,自觉维护村里的管理。他的决心和信心很大,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精神令人感动。村支两委一致同意,与他签订了合同。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了,他激动得彻底难眠,踏着月色,携着星星,一个人沿着公路走了几圈。今年,承包了39个村民小组的垃圾清运,他在心里盘算着,一年的清运费有4万元左右,除了开支,净赚了不少。再加上油茶的收成,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包干区就是他的责任田,天蓝了,水清了,草绿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高了。他幸福着。经历过贫穷,在某个时刻,享受着和煦阳光,欣赏到了百花争妍,他扬着笑,迎来了柳暗花明。想到这里,他不自觉地裂开了嘴角,抬头望去,天空蔚蓝如洗,或许曾经的苦难正是那远逝的云朵。他收拾工具,发动拖拉机,赶去下一个垃圾分类回收点,远远地,看到了马路边盛开的鲜花,也闻到了花朵醉人的香味。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