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玉
夏日的红湖村,风景如画,满目翠绿。禾苗在垄田里悄悄拔节,小鸟在田野上恣意飞翔。漫山遍野的盎然绿意,驱散了酷热的暑气。山峦上乔木婷立,翠华如盖;小河中溪水碧澈,清凉诱人。这方热土,就像是一位小家碧玉,天然去雕饰;又如“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施姑娘,毫无娇揉造作之态,以落落大方的自信迎接每一位客人的到来。
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园
泉湖镇是衡南西部的农业大镇,也是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赶泉湖二月八”更是响彻三湘四水的农耕文化品牌。红湖村是泉湖镇政府所在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赶泉湖二月八”文化广场、“二八”非遗陈列馆就座落在红湖村。虽然有着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但是红湖村经济并不发达,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17人。为帮助村民脱贫,泉湖镇通过“农民合作社”与“公司+基地+标准化”运营模式,引进衡阳鸿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以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生态圈。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然而看似寻常的艾草,却有着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的功效。将艾草作为一种中药材来进行深度开发,种植艾草才会有利可图。来到艾草基地,只见碧绿的艾草铺满了田野,茂盛葱笼,有的甚至高过头顶。在艾草丛中穿行,人们身上也会沾满艾草淡淡的清香。如今的泉湖镇,艾草种植面积多达4000余亩,仅红湖村就种植有300余亩。
艾草每年可以收割三茬,到时人们会将成熟的艾草割下来,晒干捆好送到鸿壶农业公司。纯艾叶可以卖到5000-7000元/吨,杆叶1700元/吨。正常情况下,艾叶亩产可达到0.7-0.8吨。鸿壶公司组织贫困户在易地搬迁扶贫车间中,将艾草粉碎,生产出艾柱、艾枕、艾粑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扶贫车间坪前太阳底下正在烘晒的艾草
生产车间就设立在富源小区一楼的门面里,这个小区的住户全部是从各村易地搬迁过来的贫困户。走进车间,一股艾草的香味就扑鼻而来。年过半百的李阿姨一边制作艾草枕头,一边乐呵呵地告诉我们:“楼上居住,楼下就业,非常方便。搭帮党的扶贫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要是在以前,真是做梦也不敢想的好事!”
艾草种植和加工劳动强度不大,机械操作也较为简单,特别适合劳动能力不强的群体。目前,艾草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就有务工人员100人,其中解决贫困户就业40余人。在公司就业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月。
红湖村的电商平台也设在富源小区,紧邻鸿壶农业公司。依托最新引进的泉怡香菇、丰泰赢和生态艾叶种植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电商平台将香米、香油、香菇、香猪以及木耳、粉丝、甜酒、艾制品等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当前,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商品多达68种,其中泉湖本地农物产品36种、扶贫产品22种,受益贫困户多达98户282人。
53岁的肖绍宏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因为行动不便,家庭十分贫困。搬入富源小区后,他也买了一台电动三轮车,平时主要用来帮村里的电商平台送货。每逢赶集,他也会用电动车去卖一些种子,做点小生意,年收入近600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红湖村丁家组52岁的彭召如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妻子彭小花是一名二级精神残疾病人,每天需要服药控制病情。家里还有三个小孩,老大12岁读初一,老二7岁读小学二年级,女儿5岁上幼儿园。由于家庭负担很重,彭召如常常心急如焚。
为了帮助他一家脱贫,村两委可谓想尽了办法。首先是帮助他们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去年2个小孩读书就享受义务教育补助2000元,并将其一家纳入低保,享受到残疾补助1410元,享受产业分红2250元。为了帮助其实现“造血功能”,村两委动员他走养殖致富的路子,并为他送去鸡苗,帮助建设养鸡棚。去年,彭召如养了2000多只湘黄鸡,今年又扩大到3000余只。在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后,彭召如有了更大的积极性。他又买了一台三轮车,既可以用来运送养鸡、养鱼的饲料,也可以帮人运送砂子、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赚点零花钱养家糊口。
2019年底,彭召如实现了自主脱贫。谈到这里,这个勤劳朴实的汉子,眼中绽放出自信的光芒。是啊,这么多年来,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幸好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扶贫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终于能够挺直腰杆,自豪地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几年的脱贫攻坚,使红湖村改变了模样。该村抓住机遇,以“秀美屋场、秀美村庄”建设为着力点,建起了千亩油菜基地,以及香菇、木耳采摘体验园,倾力打造“田园生活馆”。走进幸福屋场示范点的彭家新屋,一排排新式民居令人眼前一亮,门口的池塘建好了护坡,地面也实现了硬化,改水改厕、绿化美化更是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准。田野里茂盛的庄稼,架子上长势喜人的丝瓜,无不展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情此景,正如一幅美丽、富裕、和谐的图画!迎面走来的村姑,嘴里哼着一首轻快的旋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寒玉
编辑:胡君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