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宁这条古道曾是湘南红色通道,你知道吗?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敏 2021-05-12 16:29:42
—分享—

近年来,由于常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交通、旅游、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天堂山办事处党政领导积极工作,常宁盐茶古道的保护、开发工作已初显规模。市内外游客饱览了“十里古道十里画,十里峡谷十里歌”的自然美景,亲身体验到“重走先辈创业路,再登人间天堂山”的革命传统意义,但常宁盐茶古道曾经是湘南红色通道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图片

▲常宁盐茶古道天堂山北麓一段

笔者的老家就住在天堂山北麓盐茶古道上的江下半边亭子里。听母亲口传,家里曾开过伙铺(旅社、酒店),南来北往的茶贩,盐商中午“打中伙”(吃中饭), 晚上“落伙铺”(住宿),经常挤得拍满,他们走南闯北,消息灵通,在这“山高皇帝远” 的地方,行无羁绊,口无禁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大革命时期

我老家对门有个老人,名叫吴芬兴,人们尊称他为吴十一爷,他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从16岁起就在盐茶古道上走南闯北做挑盐贩茶生意。我少年时常听他讲盐茶古道上的故事。他说他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12日下午带着家乡的4个伙计在郴州市宜章县采购年货时,曾亲眼看见朱德,其人方头大脸,魁梧雄壮,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上,微笑着向街道两旁欢迎的人群不断举手行礼、招手示意。那天宜章城里到处人山人海,彩旗飞舞,各家各户都用小竹竿缠着鞭炮不停的放,部队经过的街道上红色鞭炮纸屑足有半尺深厚,他和四个伙计看不眨眼,一直跟了5里路远,天黑了才返回旅店。晚上,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革命军的事,一个通宵未能合眼。第二天清早,4个伙计中的李敦易、郭年发因无家无业,含着眼泪辞别伙伴,去朱德部队投了军。另外两个伙计李敦玉、邓金祥因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不敢随去。他自己则因惦念未婚妻子,而且身上带有数十块银元,生怕“共产”,与这两个伙计回了家。据吴老回忆,那次从盐茶古道上赶去投军的伙计,仅古道旁的黄江、江龙两个村就有七八个,只是后来一个也没见回来。

图片

▲资料图:盐茶古道上的江下半边亭(图片摄于2014年)

有史料记载,在湘南起义的影响下,盐茶古道西部阳明地区也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中共党员陈光宝、周文也在这里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农民自卫军”。因当时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决定新置阳明县,辖祁阳、零陵、永州、新田、桂阳及常宁五峒等阳明山附近地区。县政府因人力、财力、兵力不足,而且地域复杂,首尾难顾,对农民自卫队屡剿屡败。而农民自卫军,喜得天时地利人和,队伍不断发展,声势不断壮大,后改番号为“中共湖南农民自卫军”一时声震湘南。

特别是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湖南农民运动转入低潮,到处一片白色恐怖,大批中共党员、农运骨干进山,在陈光宝、周文的领导下,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兵力发展到3000余人。据当时民国县政府统计,常宁盐茶古道沿路奔向阳明山投军人数将近100人。

图片

▲资料图:本文作者在盐茶古道南大门前留影

这中间,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今常宁盐茶古道上福寿亭的重大贡献。这里南上“湘南红区”郴州、阳明山大约20公里,北下常宁40公里,曾为奔向“湘南暴动”和“中共湖南农民自卫军”的热血男儿遮风避雨,提供食宿,传递信息,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地流传的“肖邓密会福寿亭”的故事就足以证明。

肖震球,大革命时期常宁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老家住原塔山乡阳山村,这里往北走路距福寿亭约5公里;邓受谷,大革命时期任常宁县国民政府宣传部长(左派),家住黄洞乡黄洞村,往南走路距福寿亭也有5公里。“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常宁县政府纠集反动民团,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农会骨干,闹得常宁城里腥风血雨、阴云密布。城里的大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迅速沿着盐茶古道往西南山区转移,暂避恶风,肖震球、邓爱谷也分别回到了老家。这期间,他们各自困在家里,心里记挂着县农会机关和战友,心挂着全县3万多农会会员,心急如焚、手足无措。肖震球只得派家人暗中与邓受谷联系,二人决定在古道上的福寿亭会面,密商应对时局大计。

图片

▲资料图:本文作者陪同武汉大学教授刘再起、俄罗斯专家达旗升考察常宁盐茶古道(图片摄于2014年)

福寿亭,位于塔山北麓石屋岭半山腰上,这里山路陡峻,上下5里全无人烟,但是站在亭口,视野开阔,一眼可看到山下四五里动静。6月4日傍晚,肖震球、邓受谷两人应约准时到达,先派出过亭两头警卫,再由亭主人安排进了客厅,吃了晚饭。亭主人走后,二人先是抱头痛哭,然后高谈阔论,纵谈时局,时而大哭,时而大笑,直到五更天明,二人才一致做出决定:“坚守常宁,重组农会,不怕牺牲,奋斗到底。”按照决定,肖震球立即赶回县城,秘密寻找地下党员、农会骨干。邓受谷则暂时坚守老家,发展农会组织。清早,二人依依惜别。谁知道,傍晚肖震球赶到县城时遇到民团密探,第二天即被县政府以开会为名诱捕软禁。好在水口山工人纠察队闻讯赶来,冲进县衙救出,随即护送到松柏上船,赶到武昌,参加贺龙部队上了井冈山。邓受谷则在老家黄洞邓家大湾大张旗鼓组织农民协会,后被叛徒出卖,于当月22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民团用计诱出村外,枪杀在黄洞古塔傍边。英雄虽死,浩气长存,此后,福寿亭主人还为肖、邓二人秘密立了生死碑位,以供古道上来往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缅怀祭祀。

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初,日军分两路进犯常宁荫田、松柏。9月30日傍晚炮轰县城,县城沦陷,县城驻军国民党37军,自知力不能敌,只胡乱放了几枪,连夜向城南突围,沿常宁盐茶古道仓惶撤退。国民党县政府则尾随其后,一月四迁,一迁原洋泉斗米湾阳家大湾,二迁兴源乡石灰坪邓家大湾,三迁黄洞乡黄沙江彭家大湾,四迁塔山乡阳山肖家大湾。为了防御日军进攻,37军驻扎在塔山北麓盐茶古道一带时,在古道两旁的10余个山头上修了战壕,建了瞭望哨,战壕现在还可见残留痕迹。日军原想通过盐茶古道进入两广作战,37军则决定在此拼力阻击。后因连日阴雨,古道上大雾弥漫不敢轻,只在古道两旁人家掳掠了一番,夹着尾巴退回城里。那段时间,古道旁的男女群众自己忍饥挨饿,为37军筹集粮食,送饭送水,照顾伤兵,帮助挖战壕,为37军后来转战华北抗日前线屡立战功,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由于政府成立了供销社,人们生活用品供应丰富,古道上贩茶挑盐队伍绝迹。但赶场的瑶汉山民、来往的县乡干部,仍是络绎不绝。从塔山到县城这条石板古道,人们口称“百里路程”,那时候公路不通、没有车船,人们走路全是赤脚、草鞋,只是人人背个挎包,包里装着笋壳叶饭包,每到中午,来往过客都要进屋炒饭、喝水,十分热闹。从懂事起,一些故事令我难忘,令我感动!

1951年3月 ,一天中饭过后, 亭子里来了3位上塔山的中青年男客。他们全是军人打扮,背上背着个篾织斗笠,腰间挎着手枪,绑腿、赤脚、草鞋,全是外地口音。他们一进亭子,便在长条凳上一屁股坐了下来,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中年人问过客,去鳌头乡政府还有多远?有人告诉他,十多里,全是上山陡坡。中年人立即站起,走进屋来,他问我娘:“大嫂,有东西可以吃吗?”我娘见他是“工作同志”(称土改干部)立即招呼:“坐吧,我想办法。”她知道,客人一定是饿了,立即烧了灶火把家里仅有的几个外婆薯(割了薯秧的种薯)洗净砍碎倒进锅里,又从隔壁大婶家借来一筒大米和薯煮成一大锅稀粥,再从坛子里摸出几个酸萝卜,叫他们吃了。他们三人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就把一大锅红薯粥喝得精光。中年人起身从衣袋里摸出一张票子,递给我娘:“大嫂,感谢你,这是饭钱。”我娘执意不收。中年人趁我娘去河边挑水的机会,把钱放在桌上用碗压着,带着两个青年人走了。后来才知道,那三个人竟是当时县委书记陈茂艺和他的秘书、勤务兵,去塔山考察土改工作。

1958年初,古道上阴雨绵绵,大雾浓罩,一天清晨,从古道上下来一个中年妇女干部赶去县城开会,她浑身被雨露水浸湿,直打冷颤。她叫开我娘房门,话不成声,连说:“火——火——。”我娘一见是铜钟岭林场技术员xxx(已忘了名字),急忙开门生火,找来干净衣服叫他换了,叫他烤干湿衣,还烧了一碗姜糖茶叫他喝下御寒。女干部连声感谢。以后,她一直叫我娘“姐姐”,二人当亲姐妹密来密往。女干部退休了以后,还专门买东西从城里赶来看过我娘好几次。

1960年秋天,湘南地区虎患成灾,盐茶古道上常有虎豹出没。卫星人民公社(现塔山乡)党委副书记彭桂福从区里开会回来,路过自己家门而不入,要赶回公社召开紧急会议,来到盐茶古道旁天已大黑,生怕路上遇上老虎,不敢上山。古道旁的青年人彭文光、李杰贞,自告奋勇,用木皮扎起火把,来回三十多里,一直把彭书记从古道上送回公社,彭书记强留俩青年吃了晚饭,还送给他们两只手电筒。

如此故事在古道上常有传闻,笔者亲眼见过的就不胜枚数。

1950年冬日的一天,我看见10多个青年人从古道上下来,他们胸佩大红花,被乡里的干部群众举着红旗敲锣打鼓送到区里——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

从1951年起,每年秋后都有一队队瑶汉山民,人人挑着满箩谷子,担子上插着红旗,向国家喜送公粮。

1958年夏天,我看到古道上走来一队300余人的队伍。队伍中有汉人瑶胞,有男女老少,他们人人挑着插着红旗的木炭篓子,为国家“大炼钢铁”支援燃料。

1966年7月,洋泉水库修筑工程动工,一队队男女青年自挑粮食蔬菜,自带劳动工具,在红旗的引导下雄赳赳从古道上下来奔向工地......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晖。”从常宁盐茶古道的红色历史, 可以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历程!我们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为什么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旗帜鲜明、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我们的人民为什么对党无限忠诚,步步紧跟?因为他们的共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信仰与初心凝结起来形成无数红色基因,这基因转化为巨大的革命力量,它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无攻不克 ,它使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它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基因通过一个世纪的日月淬炼,越炼越红,越炼越坚。这基因代代遗传,越传越深,越传越广。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