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衡南:“湖湘古碑第一村”静待下一个“青春 ”

来源:掌上衡阳 编辑:邓敏 2022-04-15 11:21:51
—分享—

春光明媚的四月天,走进高峰村,远山在层层叠叠的树林中若隐若现,山间传出清脆鸟鸣,让人有些疲惫的身心也变得轻盈。

高峰村位于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因背靠高石岭而得名。从高石岭发源出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整个村落。沿着小河往村里走,这个有着“中国传统古村落”“湖湘古碑第一村”美誉的村庄在我们眼中渐渐清晰。

高峰村石碑。李孜 摄

石拱古桥,历经四百年风雨

高峰村原有四座古桥,分别是西乡桥、东江桥、阳拱桥、下山桥。现保存完整的,仅剩下一座石拱古桥——西乡桥。

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古桥。李孜 摄

西乡桥长10余米,宽约4米,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按照村里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说法,这座古桥已历经四百年风雨。”当地村民胡伟平介绍,“过去西乡桥是连接外界的重要驿道,桥两侧有两棵古树,每逢赶集的日子,这里成了大家纳凉休憩的好地方。”听着村民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热闹的场面,乡亲们在桥上互话家常,孩子们在河边嬉戏。

如今,桥两侧的石鼓上长满了青苔,像是刻满了斑驳的时光印记。“这座古桥已经不再是交通要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村里一条条通村通组道路的修建,古桥也渐渐变得‘门庭冷落’。”胡伟平说,“但是在春秋踏青赏景之际,还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宗祠文化,承载对家的依恋

行至村庄深处,这里有一座在清朝时期建成的宗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欧阳宗祠。李孜 摄

宗祠墙体全部由青砖建成,祠内四根大石柱矗立,门匾、门联、双狮石刻尚保存完好。三扇褐色的木门,由于年久失修已是斑驳陆离,门内堆砌着杂物,导致大门无法推开。

学堂课钟旧迹。李孜 摄

欧阳宗祠里斑驳的木门。李孜 摄

宗祠外墙还有一处学堂课钟的旧迹,据村党总支书记阳新星介绍,这里曾被用作学堂,附近村民曾在此求学。透过残缺的木门,我们依稀能看到过去学堂的布局,木制的门窗,整齐分布的教室,还有学子们玩耍锻炼的操场……

马头墙。李孜 摄

目前,高峰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除了欧阳宗祠,还有光裕堂、三士崇新、胡古祖堂等古堂屋,既是村民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也是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在高峰村,几乎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大家守护的宗祠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故乡的根。”松江镇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杨邦省如是说。

古碑石刻,见证高峰村历史

李孜 摄

古树参天。李孜 摄

倡公灯会碑。(资料图片)

永定家规。(资料图片)

高峰村内还有数棵古树、十余处古井以及十余块古碑。“这些古碑中,有些是记载着乡贤们修路、架桥、兴学、助人的石碑书铭,有些记载着先辈们的功德、家风、丰功伟绩等。” 杨邦省介绍,其中《永定家规·八条》始于乾隆,增补于嘉庆,定于宣统,八条家规作为治理乡村的条规,是湖南省目前唯一一个被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家规。《倡公庆先会碑》《倡公灯会碑》《茶亭碑》等,都是乡村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见证。“还有民国矿产禁令碑,对当今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这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碑、古桥、古建筑等,见证了高峰村的历史,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但因种种原因或被搁置在荒野、或久无人打理,不免令人感到可惜。

橘井泉香。李孜 摄

离开之际,高峰村的石桥、碑刻、宗祠、古井,仍然牵动着我们的心。如今,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词,希望这个古韵悠悠的村庄在乡村振兴中迎来她的下一个“青春”。

来源:掌上衡阳

编辑:邓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