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最终都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穿针引线、落到实处。“如何让基层干部更好的卸包袱、抓落实、促发展、创实绩”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周超近两年所研究的课题,2024年,周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加强推进基层减负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高度重视,随即出台了一系列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政策,为基层“松绑减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你们在建房的时候,批的是130平方米,你们就要按这个面积来建,超面积的话会罚款。”在衡南县谭子山镇莲塘村六公丘组,村干部正在跟村民周亮和他请的施工队沟通房屋建设问题。由于家里人口增添,原住房小了,2024年11月,周亮向村支党委申请报批130平方米的宅基地用于建设新住房,仅用了两个月,就拿到了农村宅基地批准书。
农村宅基地住房建设审批流程并不简单,从填表申请、开会公示、提交资料、审核,光村里的初审就需要填写14张表格,不同的表格还要到乡镇不同部门找人盖章、签字。自严格落实基层减负相关政策后,该村工作人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群众“一次办”,让工作人员跑流程上。周亮本人只需要填个申请表,提交个人身份资料,签好字,在家里等通知就行,其余所有流程均由工作人员帮忙完成。
除此之外,还担任莲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周超,更是把为基层减负赋能体现到了平时的工作实际中,成效直接体现在基层干部的“获得感”上。
村部专管资料台账的工作人员叫黄小峰,过去,她每天忙于处理村里各类事件的留痕和资料整理上,一件事一打卡。基层减负也让各类资料进行了减负,她再也不用熬夜做资料,现在,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和联系沟通群众上。
“以前到什么地方工作,第一时间都是打卡,要拍照,要留痕,回来就整理资料,以前我们的资料很多。自从2024年基层减负以来,我们的资料就很少了,这很好,把我们的时间留给了群众。”黄小峰说。
一年来,基层减负赋能让莲塘村不再以材料厚度衡量工作力度;让过度留痕,重痕迹不重绩效的现象不复存在;让各单位、部门之间办事程序更加畅通;同时,也让基层考核体系,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突出工作进度和成效,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在与其他代表交流中、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在联系服务人民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与困扰,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就应该为基层发声、为人民代言,破除一些体制障碍,为基层减负赋能,从而把基层工作人员抽离出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繁文缛节,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为乡村振兴上、为民服务中和为三农贡献里。”周超说。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伍品 胡丁丁
编辑:胡君